首页 >> 新闻中心 >>实务论坛 >> 关于建立新能源汽车专利战略的几点思考——从福特、丰田、特斯拉等车企公开专利谈起
详细内容

关于建立新能源汽车专利战略的几点思考——从福特、丰田、特斯拉等车企公开专利谈起

时间:2015-07-31     

微信图片_20180205175552_副本.jpg


2015年5月28日,福特宣称将有偿公开其至少650项电动汽车领域的专利,成为继特斯拉、丰田之后,第三个公开电动车专利的行业巨头。在新能源汽车概念与技术竞争的热潮汹涌来袭之际,三大车企公开专利的行为引起了广泛的市场关注和各方解读。

一、公开专利:“先舍后得”的专利运营高端“玩法”

从公开专利的特征方面来看,三大车企的专利布局各有侧重:特斯拉集中于充放电技术,丰田集中于燃料电池技术和燃油系统软件技术;福特目前的技术专利公开细节尽管尚不为外界所知,但从其以往的专利技术侧重方面,电池技术、混合动力控制系统方面较为集中。从公开的方式来看,特斯拉和丰田均采用无偿公开的模式,而福特则是“低价公开”。

尽管从特征到方式均有所不同,但综合来看,公开专利对于这三家企业来说,其核心目的都在于:通过开放专利,抢占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发展方向的战略制高点,在试图将自有技术专利确立为行业标准加以推广的同时,为自身带来后续一系列的成本节约或合作机会。

比如对于特斯拉开放专利,《华尔街日报》就曾评论:“如果特斯拉的快速充电桩技术在其他汽车厂商之间得到分享,那么特斯拉将在建造充电站上节约大量投资,其充电网的扩张也会进一步加速。”而福特的有偿公开专利方式,其通过自有的技术商业化和许可办公室以及AutoHarvest Foundation(福特倡导成立的非盈利组织,宣称致力于帮助行业信息交流,鼓励创新)作为渠道,对有意向使用福特专利技术的企业进行统筹和管理,无疑将为其自身谋求更多可能的合作机会。

观察者们由此可以得到一个明确的结论:三大车企公开专利的企业行为,毫无疑问都属于基于企业发展和长远利益而进行的典型的专利运营行为,是企业专利战略实施的表现。公开专利的车企们意图通过专利运营,实现自身技术标准的推广和布局,谋求合作,扩大自身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品牌影响等战略意图,最终实现以“先舍后得”的策略赢得“一举多得”的结果。

在新能源汽车时代悄然来到、“第二次汽车专利战争”(相关论述请参看前文《第二次汽车专利战争——电动汽车时代中国车企的应对之策》,《中国汽车参考》2015年3月第1期)已然打响之际,关于新能源汽车领域的专利布局之战已经在特斯拉、丰田、福特等大牌车企的引领下不断升温。

《孙子兵法》有云:“上兵伐谋”。“第二次汽车专利战争”在全行业的谋略层面已经争的不可开交。

二、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扶持政策下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

与大牌车企在专利运营和战略层面针锋相对的“排兵布阵”所不同的是,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领域目前呈现出国内扶持政策之下产能和销量飞速增长的特征,而相关的新能源汽车企业在技术研发和专利运营方面则重视度不够。

自2012年国务院下发《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以来,国内新能源汽车领域迎来了加速发展的新时期。在政府加大财政、税收政策支持力度等宏观扶持政策的引导下,国内新能源汽车行业迎来了爆发式的增长。

据工信部数据,2014年新能源汽车生产了8.4辆,较2013年翻两番; 2015年前4个月,增长势头延续,产量突破3.44万量,同比增长近三倍。至2015年年4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已近16万辆,并且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新能源汽车市场和第三大生产国。

与新能源汽车近几年来飞速增长的产销数据相对应的是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大力支持。有数据表明,2014年全年我国对于新能源汽车的财政补贴超过70个亿,加上地方政府的补贴,总量可能超过100亿,而且未来几年还有可能持续增多。

补贴政策在推动新能源汽车的规模量产效应、促进新能源汽车价格走低、增强产品竞争力等方面效果显著,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整体带动作用十分显著。同时,政策本身也有另外一些影响也值得引起高度关注。比如,部分企业在短期内比较重视产能和销量,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技术研发、产品质量和性能提升,对专利运营的重视更显不够。

三、关于建立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专利战略的几点建议

在面对国外新能源汽车行业的领航者(诸如特斯拉、丰田、福特等)采取公开专利的方式,从技术端发起“一举多得”的专利运营来抢占行业制高点,从而实现其战略布局这一高端“玩法”时,对比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现状,人们也一定能发现诸多有益的启示。

我认为,对于技术密集型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来说,在行业专利战争已经由业内领先企业率先挑起的现阶段,有必要从国家层面确立产业整体的专利战略。

由于种种原因,我国新能源汽车企业自有技术的储备和研发能力依然不足,在面对国外行业领先企业发起的专利战争之时,仅仅依靠单一企业自身的技术能力和专利积累与之抗衡明显不足。在这一情况下,迫切需要在 “顶层设计”上确立行业整体的专利战略,通过发挥专利制度对技术创新的刺激作用,强化企业应对专利战争的能力,重点培育行业自主研发和技术创新能力。

一些传统的观点仍然认为,技术专利只是技术类企业设置行业门槛、维护自身利益、保障市场份额的手段;但从国家的顶层设计层面来看,技术专利领域事实上可以鼓励技术创新、前置性地调节未来产业结构,从治“已病”转为治“未病”的“良方妙药”。

那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整体的专利战略的要点又该有哪些呢?个人认为:

第一,应以培育车企技术创新能力为导向,以技术专利为杠杆,进行顶层设计。如对于能够实现关键技术自主化的企业,只要其申请相关专利并通过,或获得国内主体相关专利授权,可以根据其专利技术在同行业内所处的水平、影响力、数量、转化规模等不同维度的指标,设立具体、可操作的差异化奖励,定向、定量支持车企自主技术创新和研发,鼓励其更积极地吸收国内外科技人才,更积极地与高校、科研院所等机构进行合作。

表1 各国新能源汽车专利申请量(2003-2013)

微信图片_20180205175559.jpg

注:2003-2013年十年间新能源汽车领域各国专利申请数量,此表原数据来源于知识产权出版社。[1]


第二,应以与国际接轨的思路,实施企业专利“走出去”的战略,逐步实现行业专利战争中的“转守为攻”。目前,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我国车企已经有了不少自有专利积累(见表1),从2003年到2013年,我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专利数量达56587件,其中发明专利36784件,占到了61.6%,数据表现引人瞩目。[2]但企业专利在“走出去”方面,却往往由于自身专利意识不足、专利服务机构水平参差不齐等多方面原因而步调迟缓,缺乏抢占市场先机的主动,即使拥有了数量可观的技术专利,却不能运用这些资源形成对行业的影响力和企业的海外专利布局。对此,有必要在政策层面加以引导和鼓励;同时加强专利运营理念的宣传,鼓励企业运用自有专利储备积极参与行业标准和战略方向的国际对话,为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谋求国际性的专利话语权。

第三,积极扶持以联通海外市场与国内市场为目标的专利服务机构,建立真正与世界接轨的高水平专利技术服务行业。正如前文所提到的,我国新能源汽车领域企业专利在“走出去”方面受限于专利服务机构水平的参差不齐。而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必然要在目标国家和地区遇到诸如专利预警、诉讼、合作、运营、布局等一系列的现实问题。这就使得能够联通海外和国内市场的专业性专利服务机构不可或缺,它们不仅将扮演企业专利在“走出去”过程中“牵线搭桥者”的角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还将成为可以反映我国企业技术专利“走出去”战略成败的“晴雨表”。而相关服务行业的建立,不仅对于新能源汽车领域企业专利运营和布局有着充分的积极意义,事实上对于“中国智造”的国际化都有着不可估量的积极意义。

综上,我认为,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目前技术基础相对薄弱、关键技术自主研发能力相对不足、企业海外专利布局能力弱的局面,需要通过确立行业整体专利战略的方式来打破。面对行业领先企业眼花缭乱的专利战争布局,吸取以往其他行业发展历程的历史经验,借用专利制度这一有力杠杆撬动新能源汽车行业自主技术创新的热潮,形成国家层面的行业整体专利战略,对于全行业的发展将形成前所未有的助推作用。

正如美国总统林肯“专利制度为天才之火添上利益之油”这一名言所揭示的那样,一套有效的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专利战略,也将为掌握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添上持续蓬勃发展的新动力。


[1] 数据来源于《我国新能源汽车专利数量少吗?》,原文见2013年5月28日中国知识产权咨讯网转载中国汽车报网。相关链接:http://www.iprchn.com/Index_NewsContent.aspx?NewsId=60573

[2] 数据来源同前引。



本站已支持IPv6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