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实务论坛 >> 【谈IPoint】扭扭车触发中美专利混战
详细内容

【谈IPoint】扭扭车触发中美专利混战

时间:2016-01-04        阅读

微信图片_20180204172801.jpg


——关于电动平衡车领域知识产权纠纷的一些思考

  电动平衡车领域的知识产权纠纷最近新闻不断。

  前不久亚马逊下架中国产电动平衡车的余音尚还绕梁,圣诞节前,美国电动平衡车老牌企业Segway又分别把一家名为Swagway的平衡车生产商和另一家美国电动平衡车厂家告上法庭。

  Segway告Swagway,李逵告李鬼?

  2015年12月23日,就在圣诞节前两天,美国电动平衡车先驱赛格威(Segway Inc.)公司联合它旗下的研发公司Deka,以商标和专利双重侵权为由,将印第安纳州的初创企业Swagway LLC告上了特拉华州联邦地区法院的法庭。有意思的是,和赛格威、Deka一起作为原告的,还有一家来自中国的企业,天津纳恩博有限责任公司(Ninebot (Tianjin) Technology Co.Ltd,以下简称天津纳恩博或Ninebot)。同一天,Segway、Deka和天津纳恩博在同一法院另案递交了对美国平衡车企业Razor的专利侵权起诉书。

  打开Segway诉Swagway长达44页的起诉书,会发现这是一起看上去并不那么复杂的案子:

  被告Swagway在2015年8月25日才在印第安纳州的South Bend市刚刚成立,其所拥有的Swagway商标由一家叫3B Tech的印第安纳州企业在7月24日提交申请,并于11月14日被转让给了被告。被告Swagway也生产和销售包括电动平衡车、电动滑板车等多种机械代步工具在内的产品,而这正是原告赛格威的领地。

  因此,在美国拥有平衡车技术核心专利的原告认为,Swagway故意侵犯了自己的商标与专利权,于是便发起了诉讼。

  案情并不复杂,背后的故事却耐人寻味。

  中国企业和资本借力发力

  关注科技产品领域的人们应该不会忘记今年4月平衡车领域那起著名的收购。在接受了来自投资方小米、红杉、顺为、华山等资本的8000万美元A轮融资之后,天津纳恩博在4月15日宣布完成了对Segway的全部股权及资产收购,Segway也成为了纳恩博的全资子公司。

  换句话说,Segway诉Swagway这起李逵告李鬼的官司,事实上是中国企业和它背后的资本利用收购而来的知识产权,对美国市场的仿冒者发起的维权诉讼——依靠资本力量“借道”的中国平衡车企业,已经开始利用知识产权的武器来捍卫自己权利了。而这已非首次:早在今年9月11日,Segway、Deka和天津纳恩博就已经在特拉华联邦地区法院提起了对美国另一平衡车厂家Inventist Inc.的专利侵权诉讼。

  从被告到原告的收购

  Ninebot对Segway的收购,是中国企业融入国际产业游戏规则的一个标志性事件。2014年9月9日,Segway在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USITC)递交针对平衡车产品的“337调查案”起诉书(案件号337-TA-935),涉及多家中国企业的13家被告中,天津Ninebot榜上有名。笔者曾经仔细研究过涉案专利和被告产品,当时就感觉这对中国企业来说,将会是一场硬仗。2015年3月下旬,Ninebot与原告一起提交了一份要求主持调查的行政法官暂停针对Ninebot调查案的动议,透露出几分异常的消息。果然,2015年4月传出了Ninebot收购Segway的新闻。在小米的推动下,Ninebot在4月15日举行了颇具规模的发布会,庆祝其完成收购。原来的被告,一夜之间翻身成了原告。

  值得一提的是,Ninebot在发布会上声称他们不仅获得了Segway百分之百的股权,而且获得了全球范围内共400多项电动平衡车专利。这一起收购使得电动平衡车产业领域发生了重大变化,天津Ninebot和Segway的组合被认为是资本与知识产权的强势结合,与同样在美国拥有自身专利储备的品牌Razor和其发明人Shane Chen形成了对峙之势,而夹在中间的则是包括诸如杭州骑客、飞轮威尔等国内品牌在内的第三方阵营。

  除了依然在继续进行的“337调查案”之外,Ninebot和Segway很快就携手发动了一系列针对国内外竞争对手的专利诉讼。如前文所述,2015年的9月11日,Ninebot和Segway在美国对平衡车厂商Inventist发难;9月21日,Ninebot又对外宣布已经在7月份时已将常州平衡车厂商Airwheel告上了北京知识产权法院,控告其侵犯了自己的外观专利。之后,便是笔者在文章开头发生的Ninebot和Segway在圣诞节前同时对两家美国竞争对手发起知识产权诉讼的新闻。

  故事之后的启示与联想

  近两年来电动平衡车领域知识产权纠纷波澜四起:从亚马逊因为知识产权问题下架中国企业产品,到Segway诉Swagway,再到之前的337调查、美国联邦地区法院专利诉讼、北京知识产权法院诉讼……一系列的事件背后,是创新型产品在市场成型之时,各方充分利用全球知识产权制度环境的复杂博弈。

  审视这一系列事件,我们不难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

  “337调查”是“试金石”

  第一,以前国内企业往往谈“337调查”即色变,殊不知“337调查”其实是块检验企业国际竞争力的“试金石”。对于很多有自身特色的企业来说,遇到“337调查”并不见得是坏事,反而从一个侧面证明它走上了国际舞台。如果没有Segway对包括Ninebot等中国企业发起“337调查”,小米、红杉等资本未必会以8000万美金这样的巨额资本去对Ninebot进行A轮的投资——钱主要花在了对Segway的收购上。对于资本方来说,“337调查”让他们在同一时间发现了该领域国内和国外最值得投资的两个企业。

  这其实已是老生常谈。我以前打过的337案中就不止一次遇到过资本跟进涉案相关企业的情况。2009年,笔者代理南通市外贸医药保健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南通医保)应诉美国嘉吉公司发起的针对素食氨糖产品的“337调查”,这个案子当时嘉吉公司一口气告了6家产品在美国销售的公司。一家来自江苏的投资公司主动出面,帮助南通医保应诉。2009年7月,其他5家被告的公司都承认了嘉吉知识产权的合法性,不再出口自己的产品到美国,我们却打赢了。南通医保不仅度过了难关,而且通过成立新企业,扩大了产能,加速进入美国市场——嘉吉公司的“337调查”案相当于帮助南通医保清理了其在美国的其他竞争对手,使得南通医保和那家投资公司成为该案最大的受益者。

  南通医保案和电动平衡车案都表明:“337调查”并非是完全是冰冷的知识产权制度壁垒。“吹尽狂沙始到金”,换一个角度看,“337调查”涉及到的产业一定有它值得争夺的可观的商业利益,而能在“337调查”中获胜的企业一定有它独到之处。从这一意义上来说,“337调查”是块能够鉴别产业潜力和优质企业的“试金石”。

  资本要走出去,中国的智力成果更应该走出去

  第二,在国内企业面临海外专利诉讼风险时,只要条件合适,通过发起资本游戏来扭转被动局面的做法已经逐渐有了越来越多的案例,但这是资本的胜利,却并不能说是知识产权策略的胜利。Ninebot收购Segway之后,用买来的专利大棒驱赶对手固然很有威力,但如果单纯依靠强势的资本而忽略自身的创新与发明基因,可以一时得利,却难以真正成为市场的强者。

  就电动平衡车领域而言,过去我国该产业领域的发展是“拿来主义”,以仿冒、追赶为主;而Ninebot收购Segway则是“买来主义”。有一天我们能够既不用“拿来”、也不必“买来”,让中国自己的原创的技术能够利用其它国家的知识产权制度“走出去”,并且盈利,这才是值得我们真正去努力的。相反,如果我们一味陶醉在资本的优势上,当中国企业在海外面对专利诉讼风险时,见势不妙就靠钱砸出来一个“胜利”,这不过只是资本的胜利,不是我们创新的胜利。

  我们需要跨越“拿来主义”与“买来主义”这两种并不能长久的方式——毕竟并非所有的企业都能得到强势资本的垂青,有问题都能用钱来解决。

  “买来主义”也有实用的一面

  第三,回到专利诉讼战术层面来看,批评完“买来主义”,仍有必要对它的实用性加以肯定:中国企业海外遭遇专利诉讼,可以买专利、可以买公司,通过收购获得的知识产权来反制、甚至主动出击去进攻对手,这是目前我国企业应对海外专利诉讼风险时可以采用的积极策略。

  过去在美国的专利诉讼经历告诉我,用买来的专利告对手,是应付专利官司十分有效的手段之一。中国大陆的企业在这方面目前整体意识薄弱。据笔者了解,除了几个著名的大型企业如华为、联想之外,用买来的专利在海外对竞争对手发起诉讼的实在是凤毛麟角。我国的企业对于海外专利的价值和意义认识水平整体仍然很低。

  回到本文开头的Segway和Ninebot诉Swagway案。从Ninebot完成对Segway收购后的一系列动作来看,电动平衡车领域专利诉讼的硝烟才刚刚开始在各国弥漫。可以想见,2016年,将是这场大战的又一个热闹年。(七星天(北京)咨询有限责任公司总裁 龙翔)

(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中国知识产权报立场。)

(文章来源:中国知识产权报微信)

(编辑:高云翔)

(中国知识产权报微信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微信图片_20180204172814.bmp



本站已支持IPv6
seo seo